一拍即合的成语故事


一拍即合

拼音yī pāi jí hé

基本解释合:合调;符合曲调。一打拍就合于曲调的节奏。比喻双方意见很快取得一致。

出处清 李绿园《歧路灯》:“古人云,君子之交,定而后求;小人之交,一拍即合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一拍即合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一拍即合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费尽心思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11回:“后儒牵强附会,费尽心思,不知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。”
心有余而力不足 先秦 孔子《论语 里仁》:“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?我未见力不足者,盖有之矣,我未之见也。”
饱食终日,无所事事 吕振羽《简明中国通史》第九章:“饱食终日,无所事事的地主阶级,品质却是最恶劣的。”
莫衷一是 清 吴趼人《痛史》第三回:“议论纷纷,莫衷一是。”
死要面子 张洁《沉重的翅膀》:“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,绝不会把这些事往外讲。”
无法无天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:“珍大奶奶是个老实头,个个人都叫他养得无法无天的。”
毁于一旦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窦融传》:“百年累之,一朝毁之。”
下临无地 唐·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飞阁流丹,下临无地。”
花拳绣腿 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69回:“只见张国乾缚得花拳绣腿,戚光祖、戚继祖两个教师在后面跟着,走上台来,两边坐定。”
一哄而起 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:“地方上百姓动了公愤,一哄而起。”